土豆专研人崔静波不拿大数据忽悠不碰不该挣

“让我们比较困惑的是,团队内部存在着‘大智慧’和‘小聪明’的长期斗争。”近日,北京简耘科技创始人崔静波在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时说。

北京简耘科技创始人、CEO崔静波年7月初在北京丰台石榴中心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中国经济网于鹤章摄)

大智慧VS小聪明

这家专研马铃薯垂直领域微观数据应用服务的公司成立还不到两年,崔静波对公司定位、团队管理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短期的利益主义与长期价值主义碰撞时要有“大智慧”,不去碰不该挣的钱。“我们的员工手册里有一项明确规定,员工是不允许直接碰肥料和农药产品的,只要你去卖肥料挣钱,给农户去推荐这一类型的产品,从发现到他离职就一个小时的时间。”

崔静波表示,起初定位“微观数据”服务而非“大数据”,就是为了能让老百姓听得懂。“如果我跟我的客户讲大数据,他们会说,骗子,你又拿着卫星来忽悠我了。人人都在讲大数据,这东西没什么新意。而我们讲的‘微观数据’是能够拿到田间地头的,你家地里边的那个数据。”

他补充说:“我们现在天天会听到农业大数据、农业信息化、农业物联网,还有人工智能,当概念太多的时候,很容易让市场上真正有需求的人混淆,给他们的决策会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和损失。因为他们并不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也不是专业做这项技术的。”

资料图片:年7月内蒙古四子王旗马铃薯种植试验基地刚出土的马铃薯。(中国经济网记者于鹤章摄)

为什么独独相中了“马铃薯”?

崔静波表示,选中做马铃薯垂直领域也有多方面的考量。首先,农业领域中如粮油、棉花等很多行业的市场已经被头部企业占据。“服务这些大型企业可能会带来较高的商业价值,但我认为这样未来直接作用于社会的价值就会有限,所以我们也放弃了。”崔静波说。

其次,国内马铃薯种植分散,但规模大。他说:“目前还没有大的头部企业做出来,而且相对分散,这样我们服务的客户就会更多。”

再次,目前在马铃薯领域还没有一家公司有绝对的技术优势,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大公司都有一种资源占有的能力,把资源产业化再资本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产业做起来。而现在的马铃薯行业,很难出现一家公司有几百万上千万亩的土地超出一般水平的土地资源,或者有很强的品种研发能力。”

崔静波认为,做科技服务要在产业中延伸,赋能更多环节,甚至参与到业务中去。而如何以一种科技的方式赋能马铃薯产业,将其集中整合起来,让整个产业的运营效率更高,是正在专注做的事情。(中国经济网陈婧琳)

来源:中国经济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6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