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越洋北京援几医疗队55载,传承大爱无

飞越三大洲,离家两万里。

年,第一批北京医生身负援外医疗重任,抵达位于非洲西岸的几内亚共和国。55年来,“中国医生”在几内亚成了金字名片,岐黄之道在当地家喻户晓,医院不断发展壮大……援几医疗队秉持大爱无疆的仁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用高超精湛的医术、科学先进的理念和救死扶伤的行动,在几内亚的大地上书写了一段段动人故事。一些当地居民为孩子取名“西诺瓦”,这个词,在法语中意为“中国人”。

聚光灯之外,是他们不为人知的付出——适应恶劣环境、克服语言不通、直面疫情生死考验……这些都没能阻挡一批批援几医疗队员奉献的决心,大爱无疆的精神在他们的手中接续传承。55年,人,未来,北京援外医疗队不会停下脚步,将续写援外医疗的“北京故事”。

首批援几医疗队队长许政刚(中)和当地居民合影。医院供图

第29批援几医疗队员(左)在当地医生协助下开展手术。医院供图

因为艰苦,援助更有意义

在成为首批援几医疗队队长前,几内亚对于许政刚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国名。先乘坐7天7夜的火车,再转乘飞机,年,医院医生许政刚带领医疗队跨越半个地球,在踏上几内亚土地的那一刻,他和队员便要承担起为几内亚人民解除病痛的重任。

用水要自己挑,吃菜要自己种,医院里甚至没有X光机,手术室里没有无影灯,做手术要用手电照……“当时几内亚一穷二白,老百姓的家基本上就是一个草棚,里面连生火做饭的地方也找不到,仅有一把椅子,甚至以地为床,更别提自来水了。”许政刚回忆,医疗队从国内跨越万里,带去了一批药品、医疗设备,就此扎下了根。

在医院内坐诊,一天要接诊一两百位患者,每到周末还要下乡义诊,许政刚和队员全年无休。疟疾、伤寒等当时在国内几乎已经销声匿迹的传染病,在当地却长期肆虐,威胁着几内亚人民的生命。

虽然每天服用预防的药物,许政刚和十几位队员还是陆续感染了疟疾。条件艰苦,却没有人打退堂鼓,“正是因为这里艰苦,我们的援助才显得更有意义。”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援几医疗队员与家人的通信方式仍是漂洋过海的纸质信件。相隔半个地球,许政刚给妻儿手写的书信,在路上一漂就是一个月。在信中,许政刚常常报喜不报忧,千言万语,终化作一句“在这儿一切都好,请你们放心”。

后来,越洋电话开通、互联网接通,医疗队与祖国的距离终于被拉近。如今,第29批援几医疗队队长、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郭伟正和队员一起奋战在几内亚,每月一通的视频电话,让当地面临的基础药品和耗材短缺、手术缺乏合适器械等问题,有了更便捷的“求助”通道。

55年来,北京已经向几内亚派出了29批医疗队,并陆续向更多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医疗援助。一批批医疗队交替,援助工作一脉相承。

“交接要非常细致,前后得持续小半年。不仅是要交代当地的情况,医院里缺哪些药、还需要什么设备,都要提前做好采购。”第22批援几医疗队队长、医院工会主席徐燕玲曾担任医疗队的“大管家”,队员身在异国,方方面面都要她来操心,“生活上也不能忽略,新一批队伍过来人生地不熟的,我们走之前特意在冰箱里放满了食物,方方面面都帮他们尽力沟通好。”

医疗队驻地院内的一片小菜园,是队员们闲暇时最爱“光顾”的地方。几内亚市场上出售的蔬菜种类十分有限,洋葱、土豆、南瓜吃腻了,医疗队员便张罗着在房前屋后开辟了菜园。从国内带来的蔬菜瓜果种子,在异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抚慰着队员们“思乡”的胃。

第29批援几医疗队队长郭伟与几内亚当地医生交流患者病情。医院供图

中西结合,创下多个“首次”

年,医院的针灸医生曲梅第一次援几。医院破旧的针灸治疗床前工作了2年,用中国传统医学造福了当地居民,“在这里,几岁的孩子都会用中文说‘你好’。”

接连参与了第14批、第17批、第22批援几医疗队的曲梅,先后在几内亚工作了5年半。从首批援几医疗队起,拉贝医疗点就是北京医生固定的援助医疗点之一,简单经济、立竿见影的针灸疗法深受当地人喜爱。“医院的门诊量很大,会有患者早早地从很远的乡村来,等候在诊室门口。”在拉贝医疗点工作期间,曲梅从未请过一天假,“就是为了不辜负当地人民的信任和期盼。”

曲梅第三次援几时,恰逢医院开业,针灸科拥有了专门的诊室和床位。“开张伊始,每天都有新病人来就诊。”虽然忙碌,曲梅却从心底感到快乐,“比起法拉纳和医院,变化很大!”

医院中医理疗科副主任医师张凌志是第23批援几医疗队中医专家。回忆起年的援几经历,他感慨万千。“当地医生非常喜爱中医,国民也十分信任中医,这是几代援几医疗队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中医技法是我们传授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传递中医理念。”张凌志说,此前几内亚医生在针灸治疗上,大多只能学个样子。看似简单的针灸,却包含了一名中医的丰富经验和对中医的理解,在这一点上,几内亚医生还暂时达不到。

援几期间,张凌志为当地患者治疗的同时,还将针灸的一些“技巧”“秘诀”,以及针灸的理论内涵毫无保留地传授。来时,几内亚医生的针灸手法还颇为粗浅,而1年后,他们对针灸的理解就上了一个新台阶。“看到他们的进步,我倍感欣慰。让中国的针灸在他乡生根发芽,造福更多患者,这是每一位医生的愿景。”张凌志说。

我国现代医学的顶尖技术也被带到了几内亚。郭伟带领的第29批援几医疗队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便为几内亚医疗领域创造了十余项“首次”,气管镜的应用就是其中之一。呼吸科专业出身的郭伟,将肺部疾病诊疗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气管镜技术带到几内亚。设备来自国内气管镜厂商的捐赠,培训课程由郭伟亲自设计,教具的选择则格外接地气,由医疗队员采购牛肺以供操作。

“当地的医生也会到法国等国家进修学习,但更多是以观摩为主,动手的机会其实很少。”在与当地医生的交流中,郭伟发现,想通过短暂的进修就全方位掌握某项技术是很难的,“就连手术最基础的消毒,当地医生的操作都有待进一步规范。而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培训,让他们能真正掌握气管镜技术。”

几内亚医生大卫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操作着气管镜深入牛肺,练就“手感”后,便逐渐过渡到临床应用。“我们开玩笑地叫他‘几内亚气管镜之父’。”郭伟笑道。

郭伟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4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