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红这位云南籍院士,65岁做起直播带货

年4月,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云南深度贫困县澜沧的吨土豆滞销。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走进田地里的直播间,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摇身一变成为跨界“带货主播”,边刨着土豆边“吆喝”推销。一个小时的直播,吸引了54万人观看,当天挖出的近25吨土豆销售一空。

实际上,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卖”土豆。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拎着澜沧产的冬季马铃薯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在代表通道里向全国的媒体展示。无论到哪,始终心系百姓,他就是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朱有勇,云南个旧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在Nature等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重大奖励18项。曾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磋商组织优秀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攀登农业科研高峰

有媒体这样评价,“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朱有勇的大半生和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年,朱有勇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农村。无论耕田耙地,还是插秧收稻,年少时的朱有勇就成了种田的能手。当然,其中的苦与累,于他刻骨铭心。

“农民的命运,能不能改变?”他苦苦追寻,终在大学找到了答案。专业的农业知识,开阔了朱有勇的眼界,“原来这才叫农业!”农业科学的博大精深,将朱有勇深埋心底的农村情结、为民情怀彻底激活,带着对知识的渴求,他在“学农爱农”的路上寻觅着诗和远方。

上世纪80年代,农作物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容易发生病虫害,致使农药用量大幅增加,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危险,水稻稻瘟病即为典型。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县田间考察,偶然发现“当地农民用杂交稻和糯稻间种,稻田很少发生稻瘟病”。难道稻瘟病发病率跟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有关?循着这个思路,他开始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研究。

此后10多年,他边研究控病机理,边进行了近千次试验,最终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径,为控制稻瘟病这一世界难题作出巨大的贡献。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引起全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